發表時間:2019-12-26 點擊量:
據數據顯示, 10月14日至20日肉類批發價格漲幅趨緩,其中豬肉價格為每公斤46.13元,比前一周上漲8.6%,漲幅收窄6.2個百分點,但整體上升趨勢依然勢不可擋!
“豬肉已經吃不起了“這樣的話語和文字無時無刻不在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同時,作為傳說能替代傳統肉類的產品——“人造肉“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占據了大眾的話題圈,可謂是賺足了眼球。
資本的嗅覺永遠是最靈敏的,這條貪婪的獵犬已經悄無聲息的帶動著國內外不少企業紛紛進軍人造肉市場,意圖率先開拓這塊處女地,享受最早的市場紅利。
在人造肉備受青睞的背后到底是資本的狂歡,還是未來消費方向的“新物種”?
Beyond Meat,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最早和人造肉捆綁最緊密的企業,最先引爆熱搜的也是它。
Beyond Meat,最先搭上“人造肉概念”的公司。5月2日,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上市,作為“人造肉第一股”,它的IPO定價為25美元,上市當天便暴漲163%,隨后的三個月中,Beyond Meat股票一路飆升,最高達239.71美元,與發行價格相比上漲近860%。
在豬瘟肆虐的今天“人造肉“仿佛救世主一般,同時資本的味道也越來越香氣撲鼻。
然而,人造肉的“傳奇”并未持續很久,正所謂爬的越高,摔得越重,Beyond Meat公司的股票在7月26日創下歷史最高點后,馬上開始呈下跌趨勢,截止10月28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跌幅達22.22%,市值蒸發約90億美金,公司凈虧損達到94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虧損額擴大了200萬美元。一時間各大機構對Beyond Meat公司估值爭議不斷,持審慎態度。
數月間呈現的過山車表現,一時讓市場又變得迷霧重重。
俗話說未見其人,先聽其聲。人造肉還未“現身”便已攪動整個股票市場,吸引了整個肉類市場的目光,賺足了噱頭。人造肉到底是什么?它在肉類市場憑什么備受追捧呢?
人造肉是模擬肉類的形狀、顏色、口感等制造出來的實驗肉類,主要分為三大類:植物肉、細胞肉和混合肉。目前市場上所提到的人造肉概念主要為兩種,細胞肉和植物肉。
細胞肉是從動物體內提取干細胞,在容器中注入氧氣、糖和其他營養物質進行培育。植物肉提取植物蛋白,添加纖維素等成分模擬真肉的口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素肉。
目前市場上所能見到的大部分人造肉為植物肉。
例如,今年美國漢堡王推出的人造肉漢堡。據稱人造肉漢堡的味道與傳統牛肉漢堡幾乎一致。但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分別減少了15%和,具有科技、健康、綠色等特點。這對熱愛健身和偏愛素食的人來說是一大福音。
此外,Beyond Meat公司在銷售之初就把自己和傳統素食市場區別開來,將自己定位于傳統肉類市場?,F在無論是大型商超還是Whole Foods,人造肉的產品都放在肉制品區域售出。這一措舉奠定了人造肉的發展方向,進而使人造肉一面市就作為傳統肉類的替代品。
人造肉還未面世時在美國就被捧到了頂點,中國不少企業認為新一輪的“風口”已經出現。在Beyond Meat股票一路飆升、Impossible Foods已完成超過6.875億美元的多輪融資,市場漸漸趨于平靜后,中國肉類企業也紛紛踏入了人造肉的浪潮。例如嘉吉、荷美爾、泰森食品等多家企業,均通過投資或合作進入人造肉產業。
今年10月,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召開了”植物肉新品發布會“,此次推出的植物肉產品由金字火腿與美國杜邦公司共同合作研發。消息一出,搭上“人造肉概念”的金字火腿的股票一時間暴漲,五次漲停收盤,股價上漲超4成,市值增長20.44億元。
除金字火腿外。今年9月煙臺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研發出以豌豆蛋白為原料的素肉月餅,在電商渠道限量發售,當日售罄;同月,中國珍肉公司稱推出國內首款人造鮮肉月餅,上線不到三分鐘便被搶購一空。據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介紹,自5月Beyond Meat上市后,中國國內平均每月都有3~4個同類新公司注冊。
人造肉市場表面上無限風光,但在這一串華麗的數字背后,人造肉企業的盈利并非像想象中一樣暴漲,而是面臨著公司業績下滑的尷尬現象。
據了解,此前金字火腿公司生產的植物肉餅在電商平臺上架預售,預售份數為1000份。截至10月10日,平臺預售的下單數量僅為3人共12份,數據慘淡。 據相關統計數據,目前已有12家人造肉概念企業發布2019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多家企業凈利潤出現下滑甚至虧損現象。
目前人造肉市場盈利困難與成本居高不下、技術壁壘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制作成本高昂,人造肉價格昂貴
培育肉中的牛血清來自牛身上,價格高昂,據調查顯示,2016年,Beyond Meat用動物細胞培育出的人造牛肉成本為18000美元/磅。市面上常見的植物肉所需的豌豆蛋白,每噸為2-3萬元。據悉,金字火腿推出的國內首款人造肉,售價為118元/2盒,一盒兩片,其價格是豬肉的6倍,是牛肉價格的4倍。
不符合消費習慣
中國肉類市場是一個與國外的飲食結構、消費習慣完全不同的市場。中國人對肉的追求,仿佛是從基因里帶來的。味道對中國市場消費者來說尤為重要,目前人造肉的口感難以與傳統肉類的口感達到一致。人們對傳統肉類口感的追求會直接影響市場消費者的接受程度,進而影響到整個人造肉產業的發展前景。
從企業方面來看,人造肉作為短期內可以替代肉類的產品,它的出現必定會給肉類市場帶來一定沖擊,未來也會成為肉類市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目前人造肉市場幾乎處于空白階段,是提前搶占有利市場的好時機。
從食材行業來看,雖然目前市面上的人造肉在食品味道方面難以做到與真肉一致,但人造肉能根據各種不同質量的肉類產品定制不同的營養物質結構,從而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和偏好,而且還能從根本上解決傳統肉制品生產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動物傳染疾病所帶來的影響。
不少行業專家預測:未來,隨著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優化以及工藝的進一步發展,人造肉的價格將會降至消費者可以接受的水平,并且在健康、環保等需求的推動下,人造肉的市場規模將穩健增長。
目前肉類市場處于改革階段,各種新的產業、新的業態層出不窮,傳統肉類已無法滿足當前市場的消費需求。人造肉一面市便作為傳統肉類的替代品進而受到熱捧,但人造肉無論是在價格、技術還是在市場應用等方面都還有待提高。
人造肉對于市場而言究竟是“美麗的皇帝新衣” 還是“顛覆產業的新物種”我們拭目以待.....
Copyright ? 2014-2019武漢七境堂廣告有限公司 鄂ICP備19029908號